清风 | 见善则迁 有过则改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2-10-11 阅读次数:10047
X
分享到 - 微信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里的这句话大意是说,君子犯了过错,犹如天上发生日食或月食,天下的人们都能察觉,但一旦改正了错误,便恢复了光明,人们仍一如既往地景仰。为何“君子之过”会如“日月之食”呢?一方面,君子是具有极高修养的人,容易被人们所关注;另一方面,君子又善于“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当他发现自己的错误后不会刻意掩饰,所以人人都能看得见。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包含着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态度,对于好的事物要心存向往,对待自己的错误有所认识;二是行动,要把对善的心动化为行动,对已经认识到的错误进行实际的改正。这既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善”与“过”的态度标准,也明确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克己修身、养德向善的品格要求。孔子曾感慨,“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在孔子看来,有人发现、指出自己的过失,对自己而言是一件幸运的事。他又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见,即使是圣贤也做不到从不犯错,更何况是普通人?


听得进批评意见,善于把别人的提醒甚至指责当作自己认清错误、改进提高的良药,方能成长进步。齐国大臣晏子有个马夫,平日里总是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仿佛自己不是车前的马夫。有天,他的妻子碰巧看见他得意洋洋的样子,便劝告他说:“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身居高位的人尚且那么谦恭,你有什么可骄傲的呢?马夫恍然大悟、思过改过,此后时时保持谦逊有礼的态度。晏子知道后大为欣赏,推荐马夫做了大夫。


“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知是改之始,改乃知之成,二者正向交互、相辅相成。何以知过、如何思过、怎样改过,不仅是衡量个人素质的标准,也是为人处世的智慧。清人郭琇任吴江县令时,上司余国柱是个巨贪,他混迹其间,也跟着贪污受贿。后来新任上司汤斌到职后,着手整治当地官场腐败之风,对郭琇的行为严加斥责,使其悔恨不已。郭琇痛定思痛,用清水把县衙大堂冲刷干净,并郑重宣布:“前令郭琇已死,今来者又一郭琇也。”从此,郭琇弃恶从善,清廉自守。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过改过是律己修身的重要内容,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勇于纠错改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更是增强党性的必修课。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过程,每个人都应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对于自己的过错和问题,如果一味藏着掖着、拖着耗着,最终只能让自己陷入更大的困境,甚至是“病入膏肓”。其实,出现过错时,不妨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从他人身上学习长处,见贤思齐、改过从善。(关 亮)


 









版权所有:中共四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四平市监察委员会

吉ICP备16006071号-1       吉公网安备 22030202000126号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