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源流 | 刀在石上磨 人在事上练
组织上安排年轻干部去艰苦边远地区工作,是信任更是培养,年轻干部应该以此为荣、争先恐后。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是难以成大器的。——2021年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是一句谚语,指人在实践中经受锻炼才能增长才干,就像刀在石头上磨砺才能锋利。这句话对偶整齐,浅显直白,但字句简易并不代表意思简陋,其中“磨”“练”二字可谓道出了人成长成才的秘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类似激励人们去实践中磨砺自己以求成才的名句典故还有很多。《礼记·学记》中说:“玉不琢,不成器”,对于玉石来讲,不磋磨不能收获玉润。人同此理,所以《诗经·淇奥》里说:“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人的成长也如同雕琢玉石那样,只有经历可能是痛彻心扉的历练,才能最终有所成就。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苦笋》诗中写道:“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陆游的一生,就如同他笔下的“苦笋”,经历了风雨洗礼和艰苦考验。为实现抗金报国的理想,他在四十八岁时自荐,请求调往当时宋金对峙的最前线。从军岁月,陆游经常往返于大散关、凤州、骆谷等地。一次,他随着宋军深入金占区,勘察敌情,看到的是“壶浆马首泣遗民”,在金人统治区的南宋百姓,一边欢迎自己的队伍,一边诉说着所受的苦难。这样的经历对陆游触动很大,以至于他到了晚年还写下“忆昨王师戍陇回,遗民日夜望行台”这样反映百姓心声的诗句。可以说,一线艰苦、危险的军营生活,深刻孕育了陆游的家国情怀,成就了一名伟大的爱国诗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也出才干。大风大浪才能培养大智大勇,没有苦和累、血与火的考验,就难以磨砺钢铁般的意志;没有经受一定的挫折和煎熬,就难以获得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我们党历来重视对干部的培养,始终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干部。回望党史,很多优秀党员干部都是从基层一线干起,在实践中不断学习,逐渐成长起来。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指出“夺取全国政权的任务,要求我党迅速地有计划地训练大批的能够管理军事、政治、经济、党务、文化教育等各项工作的干部”。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为了巩固党的政权,支援南方广大新解放区建设,“南下干部”应运而生。
在南下的山东干部队伍里,有一个瘦高的青年,名叫焦裕禄。行军中,他经常帮助体弱的同志背背包、扛行李,别人问他累不累,他说:“咱们共产党员就是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是我应尽的责任。”这支队伍被编为中原支队,将要在河南新解放区完成新区农村工作试点任务。此后,焦裕禄在河南扎下根来,从基层干部到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后来为了支援农业,又调到尉氏和兰考,在贫瘠的兰考成为全中国县委书记的榜样。
以焦裕禄为代表的“南下干部”,承担起了重要的历史任务,在一线工作中使自己的思想和能力都得到了提升,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鼓励党员干部去一线历练实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大力发现储备年轻干部,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源源不断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他指出,要强化实践磨炼,把火热的实践作为最好的课堂,让干部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到重大斗争一线经风雨、见世面,增长本领和才干,已经成为新时代干部历练成长的必由之路。疫情防控中,广大干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冲锋在前、英勇奋战,一大批优秀干部脱颖而出。脱贫攻坚中,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在扶贫一线的摸爬滚打中历练成长。在“六稳”“六保”和抢险救灾中,广大干部挺身而出、担难担险,在经受重大考验中成长成熟。
风雨、世面是练兵场、磨刀石。对年轻干部来说,成长从无捷径可走。无论是履行新使命新任务,还是解决新矛盾新问题,要想扛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担得起重任,就必须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炼、关键岗位的淬火、重大任务的砥砺。(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