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丨只见公仆不见官
朱德60岁生日时,董必武赋诗一首《祝朱总司令六秩荣寿》:“骨头生若铁般硬,胸次真如海洋宽。要作主人不作客,甘为民仆耻为官。”朱德和诗一首答谢:“耕者有田风俗厚,仁人施政法刑宽。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只见公仆不见官”,既是朱德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的体现,也是延安时期党的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及清正廉洁作风的真实写照。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机关进驻延安,带来的是一股清新的政治空气、一种崭新的公仆作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到延安采访后,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党的负责干部,住在寒冷的窑洞,凭借微弱的灯光,长时间地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有物质享受,但是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他们有着清廉如水的品格。《我们,从延安走来》文献片中,展示了1937年11月朱德的一封亲笔信。那时,朱德正在山西抗日前线指挥作战。他给在四川泸州的旧时好友戴与龄写信说:“惟家中有两位母亲,生我养我的均在,均已八十,尚康健。但因年荒,今岁乏食,恐不能度过此年,又不能告贷。我十数年实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贰佰元中币,速寄家中朱理书收。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作捐助吧。”这封信不禁令人感慨:领兵万千,每月只有津贴五元;赡养老母,不得不私信求助于故交,朱德的廉洁自律可见一斑。
他们有着艰苦朴素的作风。毛泽东亲自为抗大制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他自己更是艰苦朴素的楷模。无论是到抗大讲课,还是在窑洞会见客人,都是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宴请华侨领袖陈嘉庚,吃的是自己亲手种的蔬菜,一只老母鸡还是向邻居大娘借的。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访问延安时,看到毛泽东住在简陋的窑洞里,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着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制的背心,林伯渠戴着断了一条腿的眼镜……斯诺从中发现一种独特的力量,他把这种力量称作“东方魔力”,并断言,这是中华民族的“兴国之光”。
他们有着率先垂范的人格魅力。每当唱起《南泥湾》这首歌曲时,人们就会想起大生产运动。当年大生产运动全面展开后,党中央、中央军委首长也参与其中。毛泽东在杨家岭窑洞对面的山沟里开了一块地,利用工作间隙种菜;朱德与警卫员一起组成生产小组,在王家坪开垦了3亩多地,种了白菜、萝卜、西红柿、南瓜、冬瓜等蔬菜;周恩来、任弼时等,每人有一架部队自制的手摇纺车,一有空就“吱呀吱呀”地纺线织布……一个政党的最高领导人与人民同甘共苦,一群为着共同理想而团结奋斗的人,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还有什么奇迹不能创造。
这就是公仆的作风、形象。带头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谁也不以权谋私,谁也不搞半点特殊,与人民群众和部队官兵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用“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
“在崇高的土地上,必然成长起许多高尚的精神。”新征程上,更应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品格,把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扎根在思想上,体现到行动中,以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引领形成正气充盈的社会生态,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向贤彪)
上一篇:清风丨懂得留白
下一篇:清风 | 知其不善 速改以从善